→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58期       2007年第4期                        2007年6月编印

          

本期要目:

 

北大引领高端培训潮流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不断抢占先机创造发展优势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实施途径探索

关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践示范院校建设之路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技能人才的培育之道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探析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关注劳动合同法草案

劳动合同法草案第四次审议:

事业单位人员从业有了法律保障

程刚   崔丽

 


    备受关注的劳动合同法草案625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审议,历经四审的草案有望几天后交付正在此间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

    200512月,劳动合同法草案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由于此次立法牵涉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公布了劳动合同法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共收到全国各地群众对这部法律草案的意见19万多件。

劳动合同法将部分适用事业单位

    25日提交审议的第四次审议稿还修改了部分条款,使其可以部分适用于事业单位。

    劳动合同法草案三次审议稿第2条第2款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外的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人事部和一些委员认为,目前事业单位对工人以外的工作人员实行的是聘用制,与企业全面实行的劳动合同制有许多不同之处,纳入本法调整范围需要慎重,建议本法的调整范围还是与劳动法的规定相一致为妥。

    有些委员则表示,事业单位中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如果不纳入本法的调整范围,就没有法律依据对其合法权益给予有效保护,建议本法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规定。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同有关部门研究,建议将上述规定修改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同时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

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将支付劳动者两倍工资

    四次审议稿修改相关条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规定: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些常委会委员认为,这样可能造成劳动关系僵化,建议再作斟酌。

    全国人大法律委经同有关部门研究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是“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并不是终身制的“铁饭碗”,只要出现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同样可以解除。劳动者在两次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间遵纪守法,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用人单位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合理的。据此,法律委建议将上述规定修改为:“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此外,法律委还建议在草案中增加一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强化职业病防治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两亿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在占我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中,职业病危害劳动者健康的问题尤为突出。

    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曾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向劳动者如实告知有关职业危害等情况。此前审议中,有些常委会委员和教科文卫委员会提出,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不仅要如实告知有关职业危害的情况,还应将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全国人大法律委经同有关部门研究,建议将“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作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之一。

2007年6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


走特色发展之路 

──河南科技学院改善教育教学环境纪实

崔志坚  宋艳丽  孙震寰

 


发展:历史未来共斟酌

  校训:崇德尚能,知行合一;校风:自立自强,求是创新;教风:严于修身,勤于治学;学风:勤学善思,明辨笃行;学校传统:求真务实,敬业奉献;学校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6句话48个字,浓缩了河南科技学院58年历史。

  被喻为“给灵魂起个名字”的校训、校风系列征集活动开展的同时,同样触及灵魂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的主题展开。

  “落实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面临我院新的最佳机遇期,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家的精、气、神,为学生营造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我们历史未来共斟酌。”河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严全治说。

  58个春夏秋冬,历经平原农学院、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河南科技学院,从最初的一处农村院落到现在的布局合理总占地面积1365亩的花园式学校,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4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在全国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中,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的变迁传承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学生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的优秀科研成果独树一帜: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黄光正教授培育的“百农3217”小麦品种,从1977年至1998年在全国15个省区推广,取得经济效益约50亿元,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茹振刚教授培育的“百农62”、“百农64”、“百农矮抗58”等系列小麦新品种,从1992年开始在河南省及其周边省推广,累计种植上亿亩,增产效益达20多亿元。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副校长王清连教授培育的“百棉1号”、“百棉2号”、“百棉3号”等系列棉花新品种,从2002年至今累计推广种植1700万亩,创经济效益达13亿元,已推广到吉尔吉斯坦。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该院的学科专业已今非昔比。作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学、蔬菜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5个学科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本科专业数量增至38个,涵盖了农、工、教育、管、文、理、经、法等学科门类,在校生12800余名。

  如何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严全治说,这是能否抓住新机遇求得新发展的关键,需要理思路、准定位、再鼓劲。

  经过半年多的反复酝酿讨论之后,全院上下就办学指导思想形成了共识。今年46日,河南科技学院隆重召开了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总结历史面向未来对全院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踏上了营造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教育教学环境的新起点。

核心: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

  “对学生有耐心”,这是学生对“全国优秀教师”、刚刚被评为校“十佳教师”冯喜兰教授的一致评价。

  冯喜兰视学生的评价为最高荣誉,问“耐心何处来?”笑答:“‘婆婆嘴’们带出来的”。“婆婆嘴”是冯喜兰1985年大学毕业进入学校工作时,从老教师们那里常听到的一句口头禅,那一批入校的年轻老师,就是通过这些“婆婆嘴”们的传、帮、带,站稳了讲台。“婆婆嘴”意思是,对学生一时弄不明白的问题,要不厌其烦地认真讲、反复讲。

  二十年过去了,由单一的农林特色向多科性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重大转折中,冯喜兰这一代教师已成为河南科技学院新的教学骨干,“婆婆嘴”的精髓得以传承,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党委书记、院长严全治将其概括为: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意识,为学生成长成材提供良好环境;增强“为了一切学生”意识,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材;树立“为了学生一切”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系列教育教学创新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展开。其中“实施‘四双工程’,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研究与实践”改革项目,为全国首创模式,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双工程”即教学计划突出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双技能训练,学生和师资培养要求教师型和技师型双师型素质,实习场地采取校内外教育教学实习和专业实习双基地建设,学生考核实行学历证书和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书制度。

  创新型教学方法得到总结推广,《植物化学保护》等8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等5门课程入选河南省教育厅网络课程。在全国农技高师统编教材中,该校教师任主编的占40%以上,30%教材为独立完成。实践教学条件与时俱进,实验室和文献资源建设的投资分别达3078万元和1100万元,15个教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通过了评估验收。新建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2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1个。

  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释放。3年来学生完成并发表论文近200篇,在世界未来工程师大会暨第一届大学生工程技术创新大赛中,该院学生设计的“助残床”、“管道三足爬行机器人”均获三等奖,是河南省惟一获此荣誉的高校。

  每年选拔支持100名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目前,该院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正在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包括学科建设、实践教学、大学生身心素质等内容的个性化、柔性化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市场化就业需求,培养“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重创新”人才,为学生放飞人生理想提供一个“带弹射器”的起飞平台。

本领:一个都不能少

  419日,全球注目的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仪式上,向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敬献黄帝丝巾的王静静,就是河南科技学院03级学生。

  王静静身后有着一串荣誉。由湖南、山西、陕西等省80名选手参加的东方国际模特大赛中西部赛区总决赛中,她夺得摄影模特奖时,从学院到系的领导还到决赛现场为她助威。

  让学生拥有一张学历证书(毕业证和学位证),同时又拿到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即“双证书”,是河南科技学院首创的“四双工程”中的一项内容。如今,学生最多可以拿到包括高级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在内的7个证书。1998年以来,该院毕业生普通话通过率为99%,中级技术等级通过率平均在98%左右。

  正是这种“本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教学特色,王静静和同学们的才艺得以提高和展示。河南科技学院的毕业生也因此就业有门路,深造有基础。

  凡是校级以上课题必须吸收本科生参加,列入科研业绩考核。河南科技学院刚刚推出的此项新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在学科前沿探索创新的环境。

  张裕平博士,已先后发表色谱分离与分析方面的科研论文43篇,被SCI收录15篇。20047月,是良好的科研氛围,将他吸引进了河南科技学院。去年,张裕平博士又引来毕业于韩国庆北大学的徐光日、许明录两位博士,加入化学研究所团队。目前,河南科技学院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南省各类重大科技创新资助项目16项,普通科技项目去年达到229项,科技经费年均增长12.2%。先后有10位院士、100多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博导前来讲学,实现了与美国、英国等高校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新中国百废待兴农业立国之时,不畏艰辛筑起农业专科教育的高台;改革开放经济振兴人才匮乏之时,迎接职业教育的挑战,首创全国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展望未来,河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严全治教授说,让学生享受既有适应市场化就业的素质与技能,又能探索和体验前沿科研与学术,一个本领都不能少的成长成才空间。

2007年6月20日《光明日报》)

 

青岛科技大学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晁永强  凌翔

 


    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共识,国际化人才成为国际竞争力重要支撑的背景下,青岛科技大学积极顺应时代要求,较早地开展国际间合作,利用国外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实施输出、引进、融合等措施,初步构筑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果。

输出学生,

接受世界一流专业技术学习

  近年来,青岛科大在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上全面向国际合作进军,在博士、硕士到本专科不同层次、理工经管文多学科上拥有了不同模式的合作办学项目。近五年来已经与韩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爱沙尼亚等国家开办了实质性的合作办学项目10个,输送学生800多人。

青岛科大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建的中德科技学院,被称为山东省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中德科技学院于2002年由中德双方共同创办,是青岛科大的直属学院,自2003年开始就纳入了国家统一招生,这一项目已经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框架。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有140多名本科生,50多名研究生赴德国学习。

引进优质资源,创新教育方法

  青岛科大与国外的高校和企业从两种渠道开展合作,改善了自己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

首先在资金上、设备上得到了支持。在中德科技学院的办学项目上,除了德国国家教研部已为本项目投资了约110万欧元外,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还提供了价值50万欧元的先进实验仪器,巴斯夫公司捐赠了价值10万欧元的实验设备,这使得青岛科技大学机械学科的部分实验设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德国的机械技术和高等教育都处于世界前沿,而中德科技学院的专业就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与青岛科大合建中德学院的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是国立综合性大学,其机械工程系在德国全部29个机械工程院系中名列第6位。在国内学习阶段,青岛科大与帕德博恩大学共同制定联合教学计划,由中德教师联合授课。在基础课教学中,采用“结对”授课方法,即对每一门课程,由中德双方各派一名教师共同负责,使用中文德文两本教材,用中文和德文两种语言讲解。同时,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多媒体远程实时课堂教学系统,确保国内国外教学信息的一致性和同步性。

  青岛科大在高校合作中,借鉴和吸收了优质教育资源,另外还积极与跨国企业合作,吸收资金和世界一流的实验设施,通过建立研究生培养基金、窗口实验室、学生创业中心等,拓宽了人才培养的平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日本的跨国公司共建的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项目,都是由跨国公司提供资金和设备,为学校提供了相关的软硬件支持。

在高端人才培养上,青岛科大实行跨国合作带动研究生培养。比如,与世界500强之一的德国拜耳公司签订协议,由德方投入75万元人民币通过合作开发科技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这种培养方式使青岛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培养直接与国际相接轨。与美国陶式化学公司的合作也采取了类似的模式,由对方出资设立基金,吸收青岛科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项目合作和课题研发,使学生没毕业就已经涉入到世界先进技术领域,开展实践。近年来,青岛科大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等国企业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仅在高分子科学等领域培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就有40余人的毕业论文都是在国外完成的,他们在参与世界大公司科技开发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使自己一毕业就走在世界科技前沿。

引进海外师资,充实国际化课程体系,

营造国际化氛围

  青岛科大近年来加大力度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两年内从海外引进了30多名博士等高级人才,使学校的师资结构加快向高层次、国际化迈进。与此同时,专门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使用原版英文专业教材并使用英语或双语授课,倡导中外学生混班上课,即中国的学生和国外的学生在同一个班上课,老师讲授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全部使用外语,使用更多的国外原版教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引导研究生的课题关注国际化领域,活跃对国际社会的地区研究,推动国外知名院所的知名专家来讲学报告或聘为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有关讲座报告,对学生开展国际素养教育。

  在外语专业建设上,学校面向青岛的地理环境和市场需要,开设了日语、德语、法语、韩语等语种,并通过开展“外语文化节”等各种文化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2007年6月20日《光明日报》)

 

中西结合 提升高级人才素质

——北大引领高端培训潮流

黄文


   


“中国的智慧在《周易》,《周易》的智慧在和谐。《周易》有五千年的历史,它把中国五千年的智慧融入其中……”527日,在北京大学的“北大人文教室”,北大管理哲学与企业文化董事长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在这里聆听著名中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宣讲《周易》。由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与学校相关院系联合举办为期一周的“2007北京大学高端培训黄金周——高端培训与和谐中国”随之落下帷幕。黄金周中,有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企业家、著名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及学术报告,有北大知名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的包括“周易”、“论语”、“管理哲学”、“城市经济学”等近三十门北大高端精品培训课程,免费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摩、研修。北大欲借此向社会充分展现其在建立学习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中的责任,展示北大引领高端培训潮流的能力。

高端培训是专门针对高校教师、高级公务人员、高级商务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等高端人才开展的高层次继续教育。接受高端培训的主体大多数是高学历、高职位、高职称的“三高”群体,他们是当今中国政界、商界和社会精英人物所在。接受高端培训不是简单的技能学习,而是一种对思想、观念、思维等全面的熏陶和激荡。高端培训的教学内容以高深知识为主,综合性、跨学科的教学内容是高端培训的重点。在这里学习到的是战略、智慧和理念。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高端培训的高校之一,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成为其高端培训的追求目标。

课程源自社会需求

“高水平表现在‘三名’,即名师资、名课程、名服务,无论是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还是管理服务,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单从师资来讲,参加高端培训授课的教师大多是国内外知名教授,不少是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和名师,还有一些是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厉以宁、林毅夫、萧灼基等教授都亲自给接受高端培训的学员授过课。”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经济学院教授郑学益介绍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一流教授、政府领导和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的高管也被邀请作为高端培训授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师资与国际师资相结合,构成了高端培训的师资特色。

与时代接轨、与前沿接轨,在以往成熟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将最新的知识吸收到高端培训的课程中来。课程研发部门根据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开设出新的培训课程。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奥运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社区建设与管理等内容都进入了北大高端培训课堂。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北大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素质需求结合起来开设新课程,主动引领和挖掘市场需求。如《传统文化与企业家素质》、《唐诗鉴赏与领导人文素养提升》、《儒墨道法与企业管理》等课程深受企业家们的欢迎。

高端培训给学员提供的是高水平的服务。对正在接受培训的学员,班主任会随时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注重与学员在思想上的沟通,以及时了解学员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的意见,并将学员的意见或建议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以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对于已结业的学员,培训部还与他们保持联系,开展跟踪服务,将最新的学习资料和学习信息定期提供给他们,以满足其终身持续学习的需要。

传统与现代对接

教学与服务追求国际一流体现的是高端培训高质量的一个方面,如何创造出本土化的高端培训内容则是高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端培训源于西方,如MBAMPA,此为西学,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还要与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思想相结合,即把中学与西学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要立足于古今结合,即国学与商学的结合。国学代表了传统文化,商学代表了现代管理。中国现代意义的商学院离开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将失去根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所以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人们的印象中,高校教师习惯讲理论。我们则不然,我们的许多教师就是实践的参与者。许多参加高端培训的学员认为,北大教师的课深入浅出、富有哲理,实战性、可操作性强。”郑学益说。

高端培训对教学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与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截然不同的是,高端培训的教学在以授课教师面授课程为主的基础上,更多的是配合以讲座研讨、案例分析、实战模拟、辅导答疑等多种教学方式,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确保学员尽快学习到相关知识的精髓,掌握有关领域的前沿新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他们将参观考察、拓展训练引入高端培训。一些国内著名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了北大高端培训参观考察的基地。此外,还安排学员赴海外参观考察,学习国际经验。

将大学精神传入社会

高端培训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是社会了解大学的重要渠道。对于提供高端培训的大学来说,大学通过高端培训,在将先进文化传播给当代社会各个层面精英人物的同时,还传播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的人文精神,使社会对高等学校有着切身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给学校带来社会效益。参加高端培训的学员因其自身处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很容易将学习到的知识、观念应用于社会实践,有利于学习成果直接快速发挥社会效益。同时,高层次的学员亲自参加学习,成为终身教育、学习型组织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易于带动其所在组织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北大希望通过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端培训,让人们看到中国一流的高端培训,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北京大学以其品牌号召力、雄厚的学科实力、一流的师资队伍以及良好的校园氛围,在高端培训项目上不断推陈出新,构成了高端培训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引领中国高端培训发展走向的能力。

2007年6月1日《中国教育报》)

 

职业教育动态

博士团调查发现:

职业教育仍然“长大未成人”

董伟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局博士后办公室动员组织了20多位博士后,对北京、山东、重庆、广东、河南、安徽、山西、大连等省市的32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涵盖了中等职业学校、技校、高等职业院校等多种门类,在学校规模上,既有几万名学生的大规模学校,也有几百人的小规模学校。

调研发现,我国职业教育至今仍然处于“长大未成人”的状态。受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制约,选择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作为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职业教育对缓解教育危机和降低失业的功能还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且从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来看,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些部门由于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真实情况不甚了解,导致出台的政策可能并不真正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博士们的查访至少再次印证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短板。他们在调查报告中提出,职业教育对一国经济、社会甚至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而相对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我国当前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这种迫切体现在: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人才的匮缺,以及体制转轨和产业转型亟须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和新兴技能的培育,特别是能力本位学习、新兴产业的技能培训和行动导向学习等。

不过,他们也发现,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确实还有很多实际的困难要解决,特别是在师资、投入、校企合作、社会负担以及公众心理方面都需要更多的关注。

缺老师

在师资上,匮乏的状态一直没有改变。许多职业学校因此无法开设系统的劳动技术课,名义上挂着职业学校的牌子,实际上课程却与普通中学无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很多人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教学基本功差,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实际;学生既学不到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又不能掌握实践技能。

教师在职业院校也感觉很吃亏。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在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业绩、发表科研论文方面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科研成果已经成为职校教师职称提升的瓶颈。

此种情况在被授予广东省首批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称号的广州市首家国家重点技校——广州市冶金技师学院(广州市冶金高级技工学校)显露无余。该校中心校区拥有教师和技师双证书的“双师”老师只占全体教师总数的0.8%。造成“双师型”老师短缺的原因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课和专业知识课教师普遍缺少进入企业或生产单位进行职业培训的机会,而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师和高级工则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编制。

缺资金

和师资一样,投入也是个老问题。我国的职业学(院)校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各级政府及行业部门或企业举办的,进入市场经济后,行业和企业举办的学(院)校要么停办,要么交给了政府,这就历史地形成了“职业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局面,企业或行业从此很少承担职业教育成本,这在税收体制不做调整的情况下,无疑增加了各级财政的压力。

据统计,预算内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并没因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得到提高。不仅如此,作为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用于职业教育的仅为298.33亿元,占教育经费7.7%2001年用于职业教育经费为279.69亿元,仅占9.15%,比2000年还下降了近9.01个百分点。

没有钱,许多职校开始自己想办法,比如扩招。一些学校为了维持生存,在扩招过程中乱收费、用不正当手段节省开支(提前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扣留学生的实习补助等),这都加速了职业学校的溃败。事后看来,不顾自身条件的扩招无异于饮鸩止渴。

博士们的报告认为,职业教育虽属于一种“准公共品”,但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当地政府的投入和学校自主筹资,国家和社会团体对其支持力度不大,职业院校教育资金的匮乏是限制和约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负担重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又缺乏其他来钱渠道,“缺血”的职校就把眼光盯在学生身上。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家庭认为在职业学校就学的经济负担较重。

被调查学校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平均学费为24494元,56.34%的学生学费在19999元以下;中等技术学校的平均学费为16058元,50.89%的学生学费在14999元以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平均学费为14188元,61.79%的学生学费在14999元以下;中等专业学校的平均学费为8342元,73.67%的学生学费在9999元以下。

从人均月生活费看,被调查学校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平均生活费为442元,44.11%的学生生活费在399元以下;中等技工学校的平均生活费为406元,58.35%的学生生活费在399元以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平均生活费为468元,53.17%的学生生活费在499元以下;中等专业学校的平均生活费为234元,66.07%的学生生活费在299元以下。

在家长调查中:41.1%的家长表示目前的学费水平对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而言,基本可以承受;认为负担很重或较重的分别占15.8%37.1%。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家长认为学费负担很重或较重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8.61%39.88%

歧视多

尽管党和国家一直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和支持力度呈逐年递增趋势,但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毕竟相对较短,社会上,包括教育系统内对其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目前,职业教育虽然在校生已经很多,但总体上仍是处于弱势的群体,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是不能考上高中或者是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低等生,这必然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信心。

在博士团的调查中,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比例最高,为84.92%。而毕业院校歧视被放在第二位,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最高,为56.94%。学生的担心,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办学难

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理论上也是双方共赢的好事,但是实际上进行得并不顺利。一些教师向博士调查团反映,尽管企业用人时强调“上手快”,却不愿接受实习生。有些企业在接受实习生时,甚至向学校或学生收费。绝大多数学校也认为,学生到企业实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不过此问题在调查问卷上并没有体现出来。博士团分析认为,导致实地调研与问卷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形式主义的实习。

2007年6月12日《中国青年报》)


 

劳动力市场缘何看好高职毕业生

琴 

   


随着高校毕业时间的临近,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记者从北京联合大学获悉,该校在统计学生就业率时发现了一个微妙的现象:与该校的本科生相比,占学生总数1/3的高职生目前在就业中略处优势,4月和5月的阶段性就业率均略高于本科生。

近年来,高职学生就业形势的确逐步看涨。“高职生就业走俏的背后,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高度吻合。”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实习创业部主任刘永印这样分析说。

人才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容易踏上市场需求节拍

管增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应用专业应届毕业生,今年3月他就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签订了就业协议。和他同时进入该厂的还有该校另外40多名学生,实习期结束后16001800元左右的的薪资水平,令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自叹不如。

“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北京地区高职学生的月薪税后大都在2000元左右,明显超过一般非名牌大学的本科生1500元左右的月薪水平。”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工作人员李婷告诉记者。在高职院校举办的就业洽谈会,优秀的毕业生很受企业欢迎,常常被一抢而光。

对此,刘永印认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服务方面的企业扩容非常明显,特别是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员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主要是需要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正是面向生产一线,与企业的需求最为贴近,因而能够直接受益。

刘永印分析说,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4年的培养周期,高职院校培养周期较短,一般是23年,在此期间行业需求的变化较小,学校的人才输出比较容易踏上市场需求的节拍,不至于发生“招生时是热门行业,学生毕业出来却变成冷门”的尴尬情况。

适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遵循“顾主需求至上”原则

就业顺畅才能吸引学生、办出品牌,多数高职院校都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身体力行。拿一位校长的话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得动脑筋、花心思”。

“顾主需求至上”,在北京联合大学,为了保证学生就业有出路,学校坚持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培养适应首都经济圈需求的生产和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效果良好。近年来,学校的高职生和本科生就业基本都没什么困难,一般到了78月份总就业率会达到90%以上,甚至是95%

贴近行业、企业视角,根据用人信息调整专业设置,正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灵活之处。记者了解到,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江苏等地,机械、电子电工类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当地不少职业院校针对这一需求增加了相关专业的招生量,同时压缩了计算机等供应过量的专业,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除此之外,舍得在实习实训设备上大手笔投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屡试不爽的一招好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办曹锡兴说,学校数控专业的设备都是和工厂同步更新,这样尽管增加了教学成本,但学生工作后稍加培训就能上手,从长期的人才培养效益来看十分划算。学校截至613日的统计显示,今年3100多名毕业生中,70%已签约就业,比去年同期高出5个百分点。

为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高职院校还纷纷采取联系就业基地、争取企业“订单”、发掘校友资源等多种方式,营造出了多维度促就业的学校大环境。

求职心态很重要,大学生要愿意从一线干起

在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为何高职学生却比较容易觅得岗位呢?除了学校努力推动就业的因素以外,高职学生自身的求职心态也不可不提。

管增凯目前在柴油机厂的岗位只是生产一线的普通操作员。尽管现在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但企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明确定位,即专门从事柴油机零部件的维修和销售,在生产一线的磨炼是他们职业成长必经的阶段。

“大学生要愿意从一线干起,只要有扎实肯干的态度,即使开始从事的是基础的生产或管理工作,随着经验和阅历的增长,也会获得发展平台。”无锡威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华文俊说。

北京联合大学也在对比高职生和本科生就业的不同状况时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都针对社会需求的大前提下,学生的就业技巧和求职心态显得尤为重要。“至少从就业的过程来看,高职学生稍微好一些。”该校副校长高林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一门就业指导课。

高林介绍说,学校开设的这门课程仅有16学时,采取案例教学等非说教的方式,内容非常实用,但由于这门课对于高职生是必修课,所有学生必须学习;而在本科部分则只作为选修课,听的人很少,结果高职学生的就业认识和求职技巧都相对好于本科生。现在,学校已决定从下学年起将这门就业指导课作为所有毕业生的必修课。

2007年6月20日《中国教育报》)


 

挂职服务: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大舞台

赵正元 

   


2005年开始,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先后选派了两批共36名专业教师赴北京市大兴、平谷等5个郊区县开展挂职乡镇长助理工作。挂职服务,在有效服务“三农”、为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的同时,也进一步促使教师走出教室、走出书本,走进农村、走进实践,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一批“双师型”优秀教师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大舞台上迅速锻炼成长。

走出教室:在地里“种庄稼”

“记得我80年代当老师第一次上课,准备了六节课内容,可是两节课就说完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园艺系副教授李志强谈起他刚当老师时的事情还记忆犹新。“可现在,我上课总是拖堂,讲起一个知识点时就会带出好多的知识点和故事来。过去上课时学生睡觉的一大片,现在全都支棱着耳朵,听得有滋有味儿。”

李志强是学院挂职服务团中的一员。自从挂职担任乡镇长助理后,他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

“黑板上是种不出庄稼来的。现在我们学院在房山区长阳镇水碾屯村建立的长水农场,已经有150个温室、280亩地,种有蔬菜、草莓、食用菌、樱桃等几十个品种,常年有20多名学生实习。”李志强兴奋地对记者说。

牧医系兽医师关文怡现在在房山区琉璃河镇做镇长助理。她说:“我是教兽医的,参加挂职工作对我专业成长促进很大。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许多猪患了无名热症。我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解剖了解了病理,在课堂上再给学生讲传染病,这就成了很实用的事例。还有在养鸭及治疗鸭病方面,由于我经常下去到鸭场,根据新发生的疾病摸索出治疗解决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很大效用。”关文怡告诉记者,现在她可以把一堂课上得很精彩,讲的许多知识都是课本上没有的,学生很爱听。

“在挂职工作中,我们还解决了许多在书本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平谷区金海湖镇挂职的李长军说。比如,原先在教学中对成年猪舍合群时如何防止猪被咬伤的问题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但在农村,农民却找到了很好的办法。他们先把成年猪放在一个大的圈里,让它们先掐,弱的掐不过就跑开了,不会被咬伤。这样,在入圈前先在群猪里建立了位次,入圈后就不会出现猪被咬伤的现象了。再比如,如何解决肉鸡的成长均匀度问题,过去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在挂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饲养员通过控制饲料的投放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走进农村:为老乡送项目

如何让科研工作更具有职业教育特点、更好地服务于首都郊区新农村建设?到乡镇挂职工作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教师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两年来,他们把开展科研与搞好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服务中推动科研转型、在提升科研实用性中推动服务工作的开展。

参加挂职工作的教师主动将学院承担的市级、院级课题《有机酿酒葡萄坐果高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北京市“梨红色品种引种与示范”》、《北京地区野生蔬菜产业化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基地建在乡镇农村,并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当地。

园艺系教师黄广学现在很有点成就感。他在房山区阎村镇挂职已经一年半。挂职期间,黄广学把南方种植的枇杷在北方日光温室中引进栽培成功。据黄广学介绍,为了首都的耕地保护和环境治理,阎村镇把镇里的支柱产业50多家砖场停办了。但当地的土壤不适合搞蔬菜种植,于是他想到了引进枇杷种植。他种植的枇杷比南方早三个月上市,上市价就达到每斤180元。他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把阎村建成北京的专业枇杷村,并返销到南方。

侯引绪老师则与园艺系赵晨霞老师一起,把她们的科研成果——野生费菜和苣荬菜等特色蔬菜引进大棚栽种,更让大兴区礼贤镇的干部和老乡乐得合不拢嘴。老百姓高兴地说:“送现金送技术不如送个好项目。”

郭秀山是第二批挂职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把科研成果在农村推广,在实际中为农民致富服务。郭秀山在挂职过程中发现,许多已经很成熟的技术老百姓还没有使用。比如,现在养牛的农户还直接使用秸杆做饲料,于是他在挂职的大兴区礼贤镇开始进行小规模饲料青储实验。推广牛羊粗饲料加工技术,成为他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郭秀山在房山区长阳镇碧溪集团房禧养牛场开始进行奶牛生产多性能测定技术实验,努力使这项技术在京郊农村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发挥优势:搭建教学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相应专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通过教师挂职乡镇服务,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所服务乡镇的产业和基地优势,搭建起教学平台,使所服务的乡镇成为学院重要的实验实训基地。

张耀川老师组织学院经管系市场营销专业的师生,直接为房山区河北镇半壁店村设计果园观光旅游形象、指示牌以及果品包装设计,参与制作了半壁店村网页。冯社章、李志强、黄广学等组织学生600多人次到挂职乡镇进行蔬菜的育苗、田间管理,果树的施肥、冬季修剪、春季疏花和套袋工作,开展现场教学。杨胜敏老师将青年教师带到农村道路修建施工和水利工程建设现场进行教学指导,与相关企业领导、教师一起探讨水利专业如何尝试“订单式培养”、如何缩短学生适应期,听取企业技术负责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议。

黄广学老师告诉记者,丰富的实践还促进了学院的课程改革。过去的《食品分析》是一门课,现在提倡“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对检测的内容和要求越来越趋向细化。现在我们根据实际需要把这一门课细分成了微生物分析、农药残毒检测、样品处理、食品营养成分、危害物质分析等5门课,教学目标更明确,也更加实用了。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师挂职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始终遵循“办学与服务双赢”的理念,不仅为首都郊区乡镇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而且也不断提升了农职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全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70%以上具备了“双师”素质;同时涌现出11名学科带头人、32名专业带头人和60名骨干教师。

目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获得批准立项的院内外科研项目共187项,其中院外科研项目94项,院内科研项目93项;在研市级以上项目7项;参与的横向科研项目达36项。北京市“221行动计划”、“双百涌泉”科技富民工程、“十百千”山区致富工程等多项工作中都活跃着农职院教师的身影。

2007年6月13日《中国教育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高职没了行业背景后如何自立

——来自济南铁道职业学院就业服务的启示

  宋全政

 


    一所高职学院由行业划转地方管理后,原先面向行业的就业优势不复存在,面向市场“自谋职业”后,他们的就业上岗率不但一直保持在99%以上,而且实现高质量就业。济南铁道职业学院“一切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服务”的系列做法,也许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不奖招生奖就业,全员围着就业转

  “在学院里,不管你是司机还是门卫,只要能为毕业生推介就业岗位,学校就给予奖励。”济南铁道职业学院院长陈小言告诉记者,一所学校要真正能吸引生源,靠的是能否给毕业生找到一个好的出路。

  学校千方百计为学生谋划一个好的就业岗位,只要对学生就业有利,学校一切“绿灯”。

  电气系2007年毕业生邴建京告诉记者,他们班有8名同学与河南永城煤电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根据公司岗位要求,学校为这8名同学专门编了一个班,增加6门课程,进行专门培训。为此,学校额外付出的讲课费要超过1万元。

  “一切为学生就业服务,全员为学生就业服务”,在与教师座谈时,记者发现,好多教师名片的背面都印有“2007年毕业生信息”,专业、人数一应俱全。

  机械系2005届毕业生徐秀岩本来被上海一公司录用并准备派往马来西亚工作,由于护照迟迟不能办妥,耽误了就业机会,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门派教师为她联系了青岛四方客车修理有限公司,月薪2000多元。

8215工程”,

强制性回访制让就业实打实

  记者在学校采访的当天,机械系就业办主任王仁波刚刚把42名学生送上火车,他们将前往苏州大智集团就业。同时,大智集团有两名技术员正在学校帮助培训“大智班”的下一届毕业生。

  学校与大智集团的密切合作正是得益于学校对毕业生的“回访制”。一名技术员告诉记者,学院领导到大智集团回访后,双方商定在学院开设“大智班”。

  “8215工程”,这是学校全体员工都熟知的。“对80%的毕业生进行为期两年的回访,对10%的毕业生进行为期5年的跟踪调查走访”已经被分解到每个教师的头上。

  “把毕业生回访作为学校一项重大工程,其目的就是要将回访毕业生作为一项制度在各系‘强制’推行,同时对回访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生成‘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招生规模’、‘教学与管理’等系列分析报告,作为学校改革的主要依据。”陈小言介绍说,分析就业市场,是学校教学与管理等一切工作的基础,从2003年开始的这项工作,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作用。

“个案式”就业指导,

让学生与企业“牵手”

  电气系就业指导员胡涛告诉记者,他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将系里300多名学生的就业意向表汇总起来,每天拿出两个小时,召集七八名学生座谈,逐个帮助学生分析个人兴趣、专业特长、就业要求等等,共同确定就业意向。他说,这个工作要花费他很大精力,一学期额外要多出100个课时。

  每到二年级期末,学院会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就业意向调查表,包括就业去向、岗位、薪水等等,系里就业办将学生填好的调查表进行归类分析,然后有目的地将毕业生推介给相关公司。共同的要求,使学生就业匹配率大大提高。

  学院就业办公室有一座专门的小楼,有洽谈区、面试室、档案资料库,每天在这里洽谈就业的企业和学生络绎不绝。

  “赶大集式的毕业生招聘会,已经不适应现在就业要求了。对毕业生而言,只是发发简历,真正实现就业意向的很少。”就业办孙主任说,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把企业请进来,有针对性地给企业推介学生,效果十分理想。

2007年6月23日《中国教育报》)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不断抢占先机创造发展优势

  邢兆远    韩孟彬

 


    “刘翔也许只比亚军快0.01秒成为世界冠军,这0.01秒决定了他的成功。今天办职业院校也是这样,比别人抢先一小步就能争得发展优势。”谈到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发展,院长孙京家教授感受颇深。几年间,他们大胆探索,在专业设置、品牌铸造、创业教育等方面超前运筹,不断创新,目前生源扩展到全国28个省市,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学校资产由1000万元扩张到2亿元。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他们把学院当作“一座高职教育实验室”,探索科学的“发展模式”,力求培养一批独具个性的创新型人才,铸造起响亮“品牌”。2000年,学院创建伊始,他们为学院定位:建特色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全国服装行业服务;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的办学理念;精心培育“自信、自省、自立、自强,团结、拼搏、务实、奉献”的大学精神。在准确把握基本培养方向的基础上,他们以超前意识设置专业,做到“人无我有”,预测“入世”对服装人才的需求,抢先创建了服装艺术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毕业生未出校园便被抢聘一空,随之而来的就是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毕业生连年走俏。“抢占先机”成为他们成功的一大法宝。他们率先引入“经营”的理念,推行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全方位、全员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科学控制规模扩张,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以“超前思维”,做到“人有我优”。他们精心打造“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实施“实用型精英教育”,铸造开拓市场“锋刀利剑”。引入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培养”模式,组织“导师组”对成绩突出,潜力巨大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实战”能力。大力培植富有特色的重点专业和骨干课程,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等名牌专业悄然崛起;《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材料学》等精品课程脱颖而出。大力推进特色教材建设,教学科研走在了国内同类院校的前列。20064月,全国高职院校服装专业通用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在14种教材编写规划中,有11种被确定由他们承担编写。“名牌专业”拓展人才市场,具有高层次的服装制版和制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及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服装设计和表演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成为学院的“拳头产品”,受到国内外服装企业的青睐。

  迅捷地完成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型,打造特色培养体系,铸就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他们从技能培养转向能力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如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服装设计,学会服饰配件的设计,还要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懂得消费心理,培养了大批掌握扎实的服装专业知识和与服装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文素质、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服装类人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开设了以创业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职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2003届毕业生李娟带领同学组建了杭州爱科电脑科技公司山东分公司并任总经理;2004届毕业生夏天创办了齐鲁大地旅行社,并很快发展成为泰安市“十强旅行社”之一,个人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

2007年6月22日《光明日报》)


 

江苏农林职院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赵建春  毕德全

 


    日前,句容市后白镇西冯村农民在欢庆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时,特地请来了10年前为他们送来第一粒草种和第一棵苗木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并选出最好的苗木赠送给学院的农林科技示范园,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他们说:“正是有了农林学院的扶持帮助,才有了我们富足的今天。”

  近年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着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鲜明办学特色,开发出了草坪草和彩叶苗木两大富民产业,带动了3万多户农民致富,年产生了近4亿元的经济效益。省委书记李源潮去年两次来学院视察时,称赞该学院是“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好典型”。

  草坪草是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中诞生的第一个产业。1995年,在草坪草种茎快繁技术和无土草毯生产技术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后,学院在全省建立了500多亩规模以上的基地6处,以“基地加农户”的形式带领农民生产和销售。学院成立了草坪开发公司,进行草坪草的产业化开发,采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几年来,学院以句容市为中心,在全省20多个县市建起了草坪生产基地9万多亩,带动2万余户农民种植草坪,每亩农田的纯收入达到3400多元,年产生效益近3亿元。受益的农民以朴实的语言赞誉学院“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彩叶苗木”是该院在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中诞生的又一个富民产业。近几年,学院投资500多万元,先后从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引进彩叶苗木品种186个,通过引种观察、筛选,进行梯次开发。首批开发的“红叶石楠”品种,储量占全国总数的1/2,现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计有2万多亩的面积。已有4000多户农民从事这一苗木的繁育,每年产生纯效益8000多万元。如今,北京奥运村等多个全国大型项目上都可见到该院繁育的彩叶苗木。

  学院开设的所有专业均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给农村送去了大量的急需人才,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农林战线上的技术骨干。近两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市(厅)级科研推广项目28项,去年课题项目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已先后建成了“江苏林木资源库”、“江苏草坪种质资源库”、“江苏彩叶苗木试验示范基地”、“小梅山猪育中心”、“江苏省农林科技示范园”等。科研成果通过基地的转化,立即成为服务“三农”的致富项目。“可拆式种植钵”专利技术成果,被省农林厅列为全省林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重点推广项目。“无土草毯”专利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草坪生产破坏土壤耕作层的难题,有效地保护了基本农田,同时还具有重量轻、易运输、成景快、防杂草等优点,为草坪走进千家万户提供了技术保障。

  该院还成立了专门机构,抽调优秀教师奔赴农村第一线为农民服务。3年来,该院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其中为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培训3000多技术人员,受训人员基本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80%的人员成为当地的技术能人。去年,该院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称号。

2007年6月9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实施途径探索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董陶陶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加强科研工作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这项工作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需要,也是发挥高职院校应用技术人才集中与行业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需要。

一、构建以“应用性”为主旨和特征的高职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在科学研究领域,各类高校定位在不同的层次。研究型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因而这类高校的科研定位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层面上。而“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鲜明的专业技能性、应用性则成为其科研工作体系的特征。

从“应用性”出发,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教育科学研究,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这方面对于由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显得尤为重要,使之能引领这些院校超越和提升原有的办学经验,实现办学水平质的飞跃。应紧紧围绕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就业导向、素质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在教学领域要从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入手,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最终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就业观,办出具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从“应用性”出发,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工作,要结合本校办学特色、专业和技术的优势去展开。要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努力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推广渗透到专业建设中去,用本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更新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改革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鼓励并组织教师和科技人员开展或参与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市场前景的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研究、成果转化以及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技术服务。从事应用性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可结合市场需求展开各类管理项目的研究与服务,通过以上种种形式,促进先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效益。

以“应用性”为特征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体系,要求在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领域成立相关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技术测试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等专业机构;创造条件争取成立省一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借助这些平台,搭建“应用性”科技服务的平台,确保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取得实效,健康发展。

二、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科研队伍,培养教育、科研相结合的创新团队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主力,要引导“双师型”教师把科研工作置于学校与自身能否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提升自身的职业境界。

要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科研队伍:①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较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搭建科研活动的两级平台,如我院结合学院新的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建立起学院、教学系部两级科研管理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学院的科研任务。将学院、部门和课题组教师三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团结协作,以确保学院科研工作落实到位。②要制定科研工作的考核标准和奖励措施。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江苏高等学校“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对高校所有教师均根据不同聘任岗位提出不同的科技工作数量和质量要求,把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纳入岗位职责;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科技工作基本要求文件》中指出,对高级职称教师有明确的科研要求,对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教师有明确的技术和工程实践要求,用政策杠杆来调整和调动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③要重视各类科研活动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其中以校本研究为基础,把仅停留在教研层面上的研究引导到课题立项研究的层次上,通过课题牵动建设起一支“双师型”的科研队伍。

高职院校在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科研队伍的同时,要有重点的打造以专业带头人为骨干的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整合相关资源,集中力量,形成优势,提高高职院校承担完成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急需的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

三、坚持“产学研”结合,为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

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构建以应用性为特征的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发展的基本路径。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高职院校加强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一方面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另一方面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定点应用技术研究、科研培训。一些高职院校和有关市县和行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共建了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特色产业园区等,建立了有特色的紧密型、契约型的产学研联合体。这些措施为院校与行业、地方企业的密切接触创造了条件,使学院能够承担与参与行业、地方各类课题研究与开发项目,共同组织新科技项目的推广与培训服务,还能促进各类管理项目的研究与应用。

四、重视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师生科学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要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不仅着眼于科技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干,要倡导开拓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使创新、创业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

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文化的建设,通过对《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学习,了解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通过学习,还充分认识到,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科技水平,不仅是提高学院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各系部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因而科技创新文化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亮点和特色之一。

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中,要重视以下几点:①组织学术活动旨在营造学院科研氛围,塑造较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科普活动,则是加强科学精神的宣传。②通过学术活动与交流,使广大教师、干部开拓视野,放宽胸怀,与社会、科技发展同步,更重要的是恪守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的科技道德准则,做为人师表的典范。③充分重视科技创新文化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努力促进教学与科技活动、校园生活与科技活动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17期)

 


关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李光寒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解决管理创新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要解决管理理念、管理组织创新等问题。

一、创新管理理念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管理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树立顺应时代要求的管理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高职院校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切实关心教师的价值需求、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必要支持。高职院校现有的大多数教师是由中专学校过渡而来的,对自身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有着迫切的要求,对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的获奖、“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获得、技术职务的晋升  期望值较高。学校根据教师的合理要求,积极主动地为其提供服务,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其更大的工作热情,是以人为本管理宗旨的体现。

2.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

“经营学校”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要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之下,依照全社会共同的运作规律来管理学校。“经营学校”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产品、资产和资本的经营。第一,“学校产品”的经营。高职院校面临着两个市场;一是生源市场,二是就业市场。要使两个市    场都兴旺,关键在于接受高职教育后的学生是否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高职院校应开展独具特色的经营活动。一方面要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育产品的开发,根据教育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对学校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另一方面要采取“疏通出口、带动进口”的经营策略,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为每位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提供支持,实现“出口畅、进口旺”。第二,“学校资产”的经营。学校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对有形资产经营的目的是实现自身资产作用的充分发挥;并促进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经营范围的扩展。对无形资产的经营,最根本的是创建学校的特色品牌。高职院校的特色品牌是学校教育质量、教育信誉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制定与实施特色品牌战略,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品牌的增值是学校资产经营的关键内容。虽然无形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和特征,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第三,“学校资本”的经营。学校资本包括学校产权和人力资本。学校产权经营要通过学校产权的流动、重组与交易来实现。学校对人力资本的经营,主要是管理者采用各种有效手段,努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将学校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3.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

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特定内涵包括:第一,面向社会,校企合作,与地方经济接轨,这是高职院校的强校之路。开放办学实际上就是把社会上一切有利因素转化成学校办学的优势。就国内而言,开放办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并保持稳定的、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就国际而言,开放办学就是要加强与国际的联系,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引进来,经过努力,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合作体系与网络;这是学校生存的重要社会基础。第二,面向未来,校企合作,与现代教育技术接轨,这是高职院校快速成长的基本途径。现有的高职院校大都是专科层次的教育,许多毕业生希望有机会接受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面向未来,就需要与国内外名牌大学合作,开通远程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接轨。第三,面向求学者,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改革传统的、刚性的学年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制,以利于与其他教育类型衔接,建立与终身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利于各种教育形式、教育层次之间的课程学分互认、学制沟通和衔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开放办学还要求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等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种社会资源,拓宽高职教育功能,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满足在校生、毕业生和社会各类人员的学习要求。

二、创新管理组织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组织的创新应着力构建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加强决策层、执行层的管理组织建设。

1.构建扁平式组织结构

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这种组织结构的特征是: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横向联系,对形势变化反应慢。随着时代的发展,组织结构形式将会朝着扁平化方向发展。扁平式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管理层次少、人员少,可以节约管理费用。在扁平式组织结构中,领导者是设计师、是公仆、是教师。作为设计师,领导者不仅要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发展的基本理念,其工作是对组织内各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作为公仆,领导者表现为对实现工作目标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接受工作任务;作为教师,其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组织成员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组织成员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扁平式组织结构的首要任务是:加强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建设和系部的学科专业化建设;以及加强体现高职院校特征的各种合作组织的职能化建设;精简弱化非专业的行政组织机构,减少中间层次,提高  工作效率。

2.加强决策层建设

决策层建设的关键是选拔一名好校长。决策层的管理职能主要有:第一,学校战略目标的定位。目标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前瞻性、激励性,直接关系到人心的聚散、资源的增减和学校的前途。第二,学校精神的培育。这种精神是独一无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真善美的协调统一。第三,资源、能力的配置与整合。学校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的改变,唯独资源和能力的配置、整合方式,则完全取决于学校决策层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受外界制约及时作出决策。

3.强化执行层建设

在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中,二级学院或系部属执行层,它上联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下联师生员工,横向联结兄弟学院或系部,外部联结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实训基地、传统生源基地、毕业生就业对口行业与部门等。其主要职能包括:一是组织力量实施学校的决策;二是对下属的工作进行检查、控制;三是与校企合作单位、基地保持紧密联系,开展活动;四是对执行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处理反馈。

在高职学院管理执行层的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强化职业性取向。首先,管理岗位设置要满足高职教育职业性的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校企合作和建立“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比较低,管理上有其特殊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等等。根据这些特点,高职院校应加强这些方面管理岗位的建设。有些在普通高校重要而在高职院校则处在次要地位的管理岗位,应采取合并、精简等方式来弱化,否则“组织”与“任务”不配套,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对管理人员的选聘要注意个体素质。在战略目标和方案确定的情况下,细节决定成效,人员素质不高,执行不力,再好的决策也难以取得成效。

发展是永恒的,创新是无止境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只有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大胆探索,逐渐积累,才能不断形成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管理理念,构建符合高职发展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不断向前推进。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5期)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秉承质量立校传统  创建一流示范名校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践示范院校建设之路

 


杨凌职院,这所2001年由教育部确定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又一次荣幸承担国家首批高职“示范院校”建设任务,彰显出这所具有75年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顺应改革创新的活力,折射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陕西乃至西部高职教育的无穷魅力。

质量立校,

理念在传统优势中不断发展创新

1934年,学院的创建者于右任先生就提出了办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大量的具有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有强健的身体,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并能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中级技术人才”。把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为四个要素: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强健的身体和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耕耘者遵循先辈夙愿,恪守师德风范,无私奉献,三尺讲台写人生,汗洒农城不言悔,先后为陕西乃至西部培养了5万余名合格的建设者,以服务于一线的卓越成绩昭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战略。

1999年,为顺应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教体制改革之需,学院合并改制,成为全省第一所由教育部审批成立的高职院校。原省长程安东对学院的办学提出了“三新两高”的具体要求。即新起点、新体制、新理念、高水平、高质量。质量意识又一次成为学院办学的宗旨与方针。院领导广征博研,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院的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创新发展。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的办学方针。把教学放在核心位置,以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突破口,从专业设置与改革入手,力求实现产销链接;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力求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入手,力求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取得了办学事业的骄人业绩。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十佳”诚信办学示范单位等,是陕西省首批获得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31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平台。

重视技能,

综合素质在强化训练中成为亮点

近年来,杨凌职院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对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倾斜性投资。近五年累计投入过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相继建成水利水电实训大楼、生物技术实训大楼、农林综合实训基地、水工实训大厅、水利施工实训基地、动物工程实训基地。同时,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实习设施建设改造的步伐,先后投入3000万元更新仪器设备,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用计算机达1600多台,多媒体教室38个,语音室8个;投入300多万元购置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投入300万元建成具有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校园千兆以太网,初步实现了学院办公自动化。目前,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水工实训大厅、人工智能温室,拥有国内一流的中、比合作的组织培养实验室、设施精良的测绘仪器室、具有成套完整技术、可小规模生产的食品加工实验室等一系列可圈可点的先进实验实习场所,为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院规定各专业实践性教学要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学生还要有最少半年的时间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坚持从生产实际中选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一直坚持在工程施工中确定,让学生在工程一线经过实际调研来完成;园林工程专业采取模拟招标形式,按照工程招标程序,让学生分组演练不同角色;机电设备运行及维护专业用水轮机、水电站、电气设备、计算机基础、C语言、CAD制图综合模拟练习代替原教学计划中水轮机、水电站、电气设备单项练习,开发出了综合实验实训项目等,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院率先在全省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毕业生除具备毕业证外,还至少要有12个社会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院内也开设了特有工种技能鉴定(106)站等多项行业技能鉴定培训站,能承担107个高级和中级职业(工种)的鉴定任务,可满足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此外,学院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实施的办法,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创新,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近三年来,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考核合格率分别达96%98%95%,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分别达到85.2%95.3%96.1%

校企合作,

产学研在互惠多赢中彰显活力

杨凌职院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依托科研推广项目,在渭北旱塬彬县、秦巴山区凤县及关中平原杨凌等地建立了11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在主动为生产单位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出了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五种模式,即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经济共同体型、股份合作型和公司带动型。同时,学院积极开展校政联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校外建立了50个稳定的实训基地,与中水集团、中铁集团等60多个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派教师去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选派学生去企业一线参加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和北京伟嘉集团、河南明达集团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与合作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同时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形成了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构成,覆盖学院已开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成为学院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打造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平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产的距离,使理论教学直接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产学合作硕果丰。近年来,学院共承担省(部)和杨凌示范区重点科研推广项目192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109项,目前在研经费达到515.38万元,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承担国家星火计划、参与“863”计划课题项目的高职院校之一。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地厅级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学院教师先后公开发表论文798篇,其中核心期刊354篇。正式出版教材193种。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经农业部品质检测,达到优质小麦标准,已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学院选育的菊花新品种“玉壶妹”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新型瓜菜化控浸种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产品“优比”浸种剂获国家专利。学院科研项目总数、在研经费总数、科研获奖总数、获奖等次连年来稳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导向就业,

高质量在就业大市场中赢得声誉

2004年,陕西省教育厅首次向社会公布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杨凌职院为91.7%,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当年学院招生4000人,第一志愿报考率为96%

2005年,学院就业率为96.6%,被省人事厅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当年学院招生4320人,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18%

2006年,学院就业率为96.8%,当年学院招生3850人,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32%

四年来,学院招生规模、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07年,学院率先在全省高职院校中首次提出“就业力”“签约率”“专业岗位对应率”“职业岗位稳定率”等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的概念,着力打造就业品牌,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凸显示范引领作用。

近四年,学院水工建筑、水利工程、测量、路桥工程等专业已有600多名学生到中国水利水电集团总公司及下属15个分公司(局)就业,成为中水集团一支不可低估的建设者;有180多名毕业生被中铁集团及下属公司录用;分配到中建、省建系统工作的毕业生也有近300名。此外,像中煤建设集团总公司、中国路桥公司、葛洲坝工程集团公司、中国第九冶金建设总公司等“国”字号队伍中每年也新添学院毕业生50多人。

近年来,学院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立校之根”的理念,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生工作走过了“扩大招生规模——重视就业工作——强调就业质量”三步曲。合校建院之初,学院确定了“以规模促效益,以效益促质量”的办学思路;在省内新升格高职院校纷纷展开招生大战之初,学院又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当就业率成为各校互相攀比的目标时,学院又明确了“稳住就业率,提高就业力,以质量求发展”的新路子。从代表家长、考生、社会三方利益着眼,开创性的提出“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任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面向社会化、就业重心基层化”的“五化”原则,取得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喜成绩。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高职发展规律、贴合学院发展实际、顺应家长客观愿望、符合学生就业要求的可行之路。

目前,学院毕业生就业机构健全,网络宽泛,渠道畅通,学院与国内外3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每年除协办好中西部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外,还在校内不定期组织20多场次校内外专场招聘洽谈会。在经费投入上,学院重点倾斜,确保充足的就业经费,每年直接或间接用于就业的经费达400万元以上,生均经费远远高于规定的大于就业人数学费比率1%的标准。学院高就业率和突出的办学实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通过每年一次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2003年至2006年,毕业生就业自我满意率分别达到87%87%89%96%;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优秀率平均为75.5%;称职率每年均达到100%

学院对就业工作的倾斜度、就业的策略与举措、就业的核心竞争效应等已成为省内外多所学校纷纷效仿学习的对象,就业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学院“示范院校建设”增添了亮点,也成为学院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的一张示范名片。

目前,学院的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已经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审批予以实施。在近三年将投入1.2亿元专项建设资金,立足于学院独特的区位优势、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面向陕西主导产业,建成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园艺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4个国家级、生物制药技术等4个省级、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等4个院级重点专业,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专业梯队结构;进一步探索完善“合格+特长”、“工学结合231”、“订单式培养——伟嘉班”等符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43门、工学结合精品课程12门、特色教材30种;建成11个具有满足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行业技能鉴定、生产能力、科研服务“五位一体”,且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或生产线(车间);建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和数字化图书馆。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把学院建成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

江平视线阔,风好正扬帆!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居神农故里而开拓创新,立高职花苑而沃土耕耘,用勤奋播撒希望,用汗水收获未来,在陕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上,一定会书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7年6月5日《中国教育报》)

 

纸上得来终觉浅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技能人才的培育之道

王鑫昕

 


200765日,四川省德阳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动员大会。这次大会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学院与四个单位分别签定了《校企共建示范学院协议书》。这些单位是在制造业拥有显赫声望的中国二重集团公司、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及联系着260多家中小企业的德阳机械同业商会。

这四份协议书非同寻常,因为它们意味着学院今后将得到上述单位更多、更实在的支持,也反映出这些制造业大腕对学院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进一步肯定。

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像这样培育技能人才的切实措施还有不少,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因为如此,2006926日,在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上,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实习场所要像车间一样,实训作品要像产品一样”

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块“名人名言”牌,上面刻着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诗正是学院培育技能人才思路的真实写照。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动手能力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点。为此,学院想了很多办法,其中的一项重点就是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建设好实训基地,学院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建成了与学科专业配套的各类综合实训基地16个,下设实验实训室82个,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

实训设备做到与潮流同步。比如学院给学生实训用的数控机床,跟多数企业正在使用的设备保持着同样水平。汽车实训基地的车辆检测线,则配备了跟成都市车管所同样的设备。

笔者实地走访了实训基地。在钳工实训车间,数控专业2006级学生周志鹏正和同学一道,磨制一块毛坯,“光学书上的东西不行,学校在大一就给我们安排实训,把各个工种的操作都实践一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我们以后找工作很有利。”

在焊接实训基地,20个工作间里焊光四射。焊接专业2005级的熊小林曾在这里焊出了学院学生公寓使用的铁床。他说,从入学到现在,每个学期都有这样的实践操作练习,年级越高,实训时间就越多。

在部分工种的实训基地,学生们实训的成果,就是企业的产品。这正是学院“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在其中一个实训基地,看到20来个学生在实训老师刘谊芹的指导下,正在仔细加工螺栓。“这可不是实验品,而是我们给本地的一个大型制造企业加工的产品——特制螺栓。”刘老师的一句话令人吃惊。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生目前还是大一。

让学生来加工企业的产品,学院需要足够的胆量。“企业按市场原则办事,把原料交给学校,学校就得保质保量、按时交付产品。”学院实习工厂厂长蒋士博说,“把产品交给学生做,确实存在风险。产品报废了,学校要向厂家赔钱的,一根特制螺栓,就值几百块钱。”

尽管如此,学院还是坚持让学生在实训课上做产品,万一产品报废,成本由学院承担,目的是实现“实习场所要像车间一样,实训教师要像工程师一样,实训作品要像产品一样”,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学习技术。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养成了十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很多学生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适应期很短甚至为零,深受企业的青睐。

为了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市场需要,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改不改、怎么改、谁来改的问题,都是由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来决定。比如,学院组建了9个专业大类的“教学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全部来自企业一线。教学计划则每年调整一次,从而保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到与企业同步、与市场同步。

现在,学院正在谋划一个更大的项目——新建一个占地数百亩的园区。园区引入企业,既作为企业的生产车间,又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把课堂跟工厂的距离拉得更近。

“双师型”教师与“双证型”学生

要培育出优秀的技能人才,师资也很重要。结合自身特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

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去考专业技术职称,一方面从企业“挖”来能工巧匠,培养成教师。

汽车教研室主任杨良勇原先只是一个单纯的授课老师,2005年,他考上了汽车技师,成了一名“双师型”教师。这很不容易,那一年,整个德阳市有五六十人参加汽车技师考试,最终只有学院的三位老师考上了。

也有从企业的技术人员转行当老师的。15年前,秦俊杰从一家企业的设备管理岗位上转行,来到学院当老师,“我把在企业里积累的经验尽量传授给学生,力争让他们到企业上班后,不用进行二次培训就能上手。”

如今,学院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已经达到了71.6%。由于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成绩突出,20062月,学院荣获四川省“十五”教师队伍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除了“双师型”教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双证型”学生。

早在1998年,学院就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固化在教学计划中,使实践性教学的时间达到理论教学时间的50%。这样,学生毕业的时候,不但能够获得教育部门颁发的毕业证,还能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资格证书,成为“双证型”学生了。

现在,毕业前取得相应的中级技能等级资格证书或职业水平证书的学生比例,已超过了94%,其中有接近20%的学生取得了高级工甚至技师证书。

为了保证证书的含金量,学院依托本校设立的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了严格把关。鉴定所不以盈利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鉴定费用支出。

20047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出《关于在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对认定的试点职业院校主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和电气两个专业名列其中。

学生不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就可以获得证书,这是劳动部门对学院办学水平的一种肯定。视质量为生命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担心学生会因此而放松,于是放弃了这一很多学校求之不得的“优惠政策”,上述两个专业的学生,还是得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测试,才能拿到证书。

由于校外的某些职业技能鉴定所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学院对学生通过其他鉴定所考取的证书一律不认,要求学生在学院的鉴定所重新考一次,费用全免。这下彻底打消了个别学生想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有了如此严格的把关,拿到职业证书的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了真才实学,而非徒有虚名。

2004年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中,学院学生囊括了三个比赛项目的前一、二名,在全国决赛中,又有3人进入全国前二十名,获奖人数在全国参赛院校中位居第三,在中西部地区的院校中位居第一。2006年学院数控专业的学生曾小明再次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这回的技工岗位,只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为了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曾经做过调查。他们发现,企业对人才所看重的,不仅是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还有吃苦耐劳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于是,学院在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宿舍虽小,却能做出素质教育的大文章。多年以来,学院把宿舍作为学生文明修身的课堂,精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谨的生活作风,互助的团队精神,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些都是三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是他们大学生活的必修课。

学院有32个学生社团,文学社、书法会、彩编协会、原野美术社、篮球协会……成员达到数千人。学生社团成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力军,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塑造了学生们良好的品行。

2006年,学院开办了“德阳国家机电实训基地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培训班”,首批录取100人,采取“免费学习、校企联合、定单教育,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的方式,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培养,并确保了每位学员在德阳重装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就业。2007年,学员再次扩大免费培训规模,招收贫困学生200人,此举是学院关爱贫困家庭的生动体现,无声地引导学生们培养社会公益意识。

学院还积极与公安部门合作,开展“警校共育”,加强学生安全法纪教育,并与社区进行社区共建,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开放办学、共建共育”之举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省市各级部门多次在学院召开现场会,将此经验予以推广。

德育工作做到位了,学生实现了德与才的并举,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成都一家飞机修理厂曾到学院招收了一批学生。一年后,当企业人事部门准备新一轮的毕业生招聘工作时,厂长明确表示:“这回的技工岗位,只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原来,这个厂长一直在观察新来的各校毕业生,他发现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把集体宿舍收拾得非常整洁,见到同事和领导后态度非常礼貌,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加上过硬的职业技能,非常符合厂长心目中的好员工形象。

于是,这家企业和学院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事实上,还有不少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门,也是因为学院毕业生的良好形象与素质而一路敞开的。用人单位不乏中国二重集团公司、英特尔公司、长虹公司等知名企业。近三年,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当前,我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蓬勃发展,同时面临着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困境。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找准了发展的方向,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赞扬,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办学支持:

学院牵头申报并建立了“德阳机电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该基地已于200512月得到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批准并开始实施。此项目建设期为5年,总投资达5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500万元,德阳地方财政配套2500万元;

四川省政府批准将德阳教育学院整体并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院设备值增加700万元,图书增加14万册,经费每年增加700万元;

德阳市政府为学院提供政府担保贷款1亿元,并将德阳教育学院的土地拍卖后所得约8000万元拿出来,用于学院今后的建设和发展。

上级部门2006年来调研后,对学院的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学院走出了一条“体制创新,开放办学,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特色之路。

2007年6月12日《中国青年报》)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探析

荆楚理工学院高教所    

 


    一、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全新发展视角

    教育部于200611月正式启动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旨在加快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优秀的品牌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示范性院校在区域内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共同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既是我国新时期推进高职教育整体改革和质量提高的重大工程,也为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突破提供了全新发展视角,其实质就是形成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创建区域化高职教育品牌发展模式,增强高职教育的比较竞争优势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一)高职教育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的动因分析

   1.区域化品牌高职创建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新动力源

    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根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在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中,科技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是两大重要支柱,是居于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之首的核心竞争力。而其中国民素质竞争力又是增强科技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民素质竞争力根本就谈不上科技竞争力。尤其是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作为高科技转化链上的高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业已构成提升我国区域竞争力的一大瓶颈。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品牌高职院校,在带动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担负重要职责,并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动力源。

    2.区域化品牌高职创建是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受区域劳动力质量差异等因素影响,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区域范围内,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经济增长往往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个或几个实力较强的区域中心,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这些增长极地区对其他地区具有支配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的加快,地区差距逐步缩小,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平衡,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揭示:产业结构乃至教育结构更新是区域竞争力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及模式创新会直接打破区域平衡,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区域联合与融合有助于减少区域间壁垒,促进分工协作,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可见,发挥区域化品牌高职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势必带动区域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并成为决定区域技术创新、国民素质提高的内生变量,成为强化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3.区域化品牌高职创建是支撑区域持续竞争力的新共生带

    品牌高职的创建必须立足区域。区域化的品牌往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区域性,品牌高职在办学方向上应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指向性,能够体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地域特色;二是示范性,品牌高职在办学品位上能够代表区域最具竞争力的主体形象,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集群性,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区域品牌可以增加区域产业集约化程度,进而提高该区域的人均资本存量和产出水平。如依托宁波、温州服装与鞋业支柱产业带,形成的宁波、温州职业院校服装与鞋业专业集群带。专业集群带面向区域集群产业彰显专业活力、培养急需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提高了对区域块状经济的服务功能,形成与区域经济“相生共舞”的品牌效应。这种情况说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高职品牌创建来说是决定性的。差异各异的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品牌特色时,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并行互动与匹配。伴随着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高职品牌创建才会有较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旺盛的社会需求,并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教育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的属性分析

    通常意义上讲,模式是指在一定目标支配和体制制约下逐步形成的规范化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故模式一般具有四大要素,即目标、结构、体制、机制。高职教育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高职院校个性定位与特色凝炼为内生机制,在特定的教育层次结构与办学类型上,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运用品牌发展战略来提升高职院校区域办学实力与竞争地位,获取品牌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所形成的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因此,高职教育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在目标层面上,反映出高职办学理念的区域指向性和品牌价值性;在结构层面上,反映出高职办学的区域服务性质、应用教育层次与职业教育类型;在体制层面上,反映出高职投资办学与管理方面的制度特征;在机制层面上,反映出高职的个性特色定位与区域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四个层面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呈现出如下特性。

    1.区域定向性

    如前所述,高职品牌发展模式在办学目标上应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指向性,能够体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区域性定位构成高职品牌个性特色的价值属性,成为高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从管理体制来看,高职院校大多隶属地方管理,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从模式运行来看,高职院校既要立足地方,又要着眼区域,强调在更合理的区域背景内,整合高职教育资源与区域资源,专业布局适应区域产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需求,技术服务适应区域功能,建立需求驱动型的品牌发展模式,拓展特色办学的广阔发展空间,因地制宜地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结构优化性

    结构是指事物的构成形式及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区域化高职品牌模式中的结构,宏观上指在区域系统中的定位结构,由布局定位、层次定位、科类定位、形式定位等要素构成;微观上指高职自身有关办学的各种结构,诸如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师结构、职员结构、生源结构、组织管理结构等的总称。其结构的优化应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大局出发,以稳定高职专科层次应用型教育为主体,结合学校优势,明确发展方向,重点优化和提升专业结构,在专业结构提升过程中,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育稳定性、资源可利用性的关系,从而使专业结构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更符合技术发展的前沿水平,着力形成高职专业品牌竞争优势。

    3.体制创新性

    宏观层面的办学模式改革通常是指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关键是突破政府集中办学模式,变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的单一性为多元性,探索国有公办为主,民有民办、民办公助、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股份制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模式,明确投资者、办学者、管理者的责任、权限和义务,促进办学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区域化高职品牌模式的重要功能,是立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注重制度创新,增强办学活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依靠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长效机制,探索规模化、集团化办学路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形成办学活力和特色,有效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双赢,在办学体制创新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4.延伸互补性

    社会化的竞争机制与供求机制,是推动区域化品牌高职突破学校本位模式、拓展特色办学空间的重要依据和根本选择。品牌高职办学机制的延伸互补性体现在: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应用研究、科技转化为两翼,切实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通过合作、合资、联办、共建等多种互动形式,整合社会力量和优势资源,形成集约化、产业化、区域化办学的规模优势,实现学研产训一体化、人才培养区域化、办学模式多元化的特色发展目标,增强多功能拓展、多元化延伸、互动式发展的综合实力,使办学效益和竞争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特色内涵更加丰富,品牌实力日益增强。

     二、高职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基于区域整体竞争力战略,区域化品牌高职由学校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由封闭发展转向开放发展,由单一模式转向多元拓展,最终由“无差别增长”转向“有机增长”,形成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优选路径和运行模式,呈现出双生共赢的品牌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

    (一)产学结合模式

    产学结合模式突破校本位封闭单一的办学模式,寻求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对接,以产学合作教育为切入方式,以校企结合、定向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为结合点,既有针对性地培养极具企业特征、极富实践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也更便捷地为企业提供各类在职培训及人力资源和素质保障,更充分地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这一模式以“政府搭台、行业参与、校企唱戏”为运行机制,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为基本形式,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其基本特征为:在目标定位的适应性上,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在功能定位的互补性上,主要整合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实现间接教育环境与直接生产环境的融合;在管理定位的效能性上,主要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产学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开发更为务实的课程与教材;在模式定位的延展性上,主要体现为产学合作、工读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实践模式,并注重在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区域内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二)集团办学模式

    集团办学模式是在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综合性程度增强的背景下,为获得教育规模效益的最优化,通过校企股份制、集团化办学形式,完成校企资源存量的优化组合,实现高职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其主要优势是:寻求实质意义上办学与经营理念的一致,以及体制上的融合,机制上的依存,资源上的互补,利益上的双赢,确保人才规格与发展需求、办学规模与资源配置最大程度的适应性。其运作特征为:突出体制优势,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一会(董事会)、三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模式进行科学管理,形成集团化办学的紧密结合体,确立各办学主体在办学活动中的利益原则和行为准则;强化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管理运行企业化、资本运作市场化、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人事管理与财务运作的严密制衡,实现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规模效应,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按照教育规律和产业规律,建立双重功能产学实体,盘活资金存量,提高资源活力,为培训实习提供基地,为专业建设提供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形成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自主研发优势。

    (三)校办产业模式

     校办产业模式主要体现职业技术办学特色,更加突出专业实践和技术开发功能,重在立足区域经济,以产业兴专业,以贡献求发展,实现学研产训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化、办学模式多元化的特色发展目标,增强自主发展和参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其主要优势是:提供教学实践、双师培训、技术开发“三大保障”,强化专业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三源整合”,突出经营功能、服务功能、示范功能“三项功能”,实现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并举”。其运作特征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突出管理特色,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围绕专业办产业,突出专业特色,依托专业优势兴办校办产业,建立责权利相统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实体(公司),形成以校办产业为主体、以专业实体为辅助、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业实体;办好产业促专业,突出培养特色,为专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培训学生关键技能提供有力保障,为提高双师素质提供有效支撑,也为突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坚实平台,发挥校办产业教育、经营、示范、服务多种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整合,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

    (四)合作办学模式

    合作办学模式按照合作主体不同,主要有校企合作模式、城乡合作模式、校际合作模式与中外合作模式等。校企合作模式是根据校企各自优势条件,采取协议运行机制,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服务双方如约履行各自权利义务,实现共同发展目标;城乡合作模式是通过加强城乡教育合作,建立起农村经济赖以持续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领头雁和农村科技人才;校际合作模式是学校之间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活动上进行合作共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中外合作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同国(境)外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进行双边或多边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以借助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增强自我发展实力,并利用自我实力抢占技术教育市场的国际份额,在双向互动的国际交流合作中,以人才培养和输出的品牌优势,开拓高职教育的全新领域,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增强国际化办学的竞争实力。

    (五)职教超市模式

    职教超市模式是高职院校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指导思想,借助区域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构建更为个性化的高职“超市”平台,提供技术教育的套餐服务和增值服务,从而增强高职个性化办学的辐射功能,提升区域化高职教育品牌的附加值。所谓“套餐服务”,其主要特点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技术分类,建立学历教育、网络教育、职业培训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鉴定、技术合作等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分类市场,提供选择性强、功能齐备的技术服务“菜单”,客户按需“点菜”,学校按需“配菜”,满足社会和个人多口味、高质量需求;所谓“增值服务”,其主要特点是拓展高职的技术服务功能,增强高职以质取胜品位,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着力以从业者为对象,体现职业培训功能;以企业为对象,强调技术服务功能;以社区为对象,注重社区教育功能,从而以完整的主辅功能体系和个性化职教功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内在要求,关注社会群体所有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拓展终身化教育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立卓具特色的高职品牌与竞争优势。

     三、高职区域化品牌发展模式保障机制

    体制不顺,投入单一,机制不活,这些因素阻碍着我国区域化高职品牌的创建与发展。以品牌高职建设为支点,构建最优化的教育资源平台,形成体制顺畅、投入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具有我国区域化特色的高职品牌发展模式,是在社会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区域综合性愈来愈强的背景下,增强高职竞争制胜的品牌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一)理顺管理体制

    在高职改革和创新中,体制性障碍是最主要的掣肘,体制创新是关键所在。目前,国家计划、政出多门、条块分割、交叉管理,各自集中管理办学权限,形成多头管理利益冲突,这种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管理体制,很难顾全各地区教育、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极易造成高职布局结构、专业设置的严重失调,构成重复办学、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严重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约我国区域化品牌高职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必须本着纵向控制适度、横向联系加强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藩篱,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归口管理,切实建立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分级管理机制,强化政府统筹、部门合作、行业支持和社会参与。应该看到,着眼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发展需求,确保人才规格与发展需求、办学结构与资源配置最大程度的适应性,仅靠高职院校自身要素是十分不够的;只有整合各利益主体的资源要素,建立政府部门宏观统筹为主导、行业部门中观指导为依托、多种合作主体协调发展为基础,共同参与投资和管理,共同分享利益的多主体办学机制,形成“三教(高职、中职、成教)统筹、条(职教)块(部门)结合”的全新的统筹管理构架,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目标,获得区域化品牌高职的最优化发展。

    (二)完善投入机制

    高职教育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建立,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依靠学费办学与地方投入,缺乏国家财政投入制度保证,是品牌高职建设的又一体制性障碍。其根本出路是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增强品牌高职建设的结构性动力。一是从根本上改变高职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的状况,加大公共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二是改变我国由国家单一投资的办学格局,注重制度创新,盘活资源存量,建立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作用,为社会各方投资办学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畅通的渠道保证;三是促进非公有制办学的健康发展,改变我国单一政府办学的所有制结构,通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改变单一的投资体制与办学体制,为我国区域化品牌高职办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上的保障;四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品牌高职建设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点工作,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财政投入作为学校建设经费的主体,并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为区域化品牌高职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加强自我调适

地方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组织目标不同,利益诉求有别,加上高职院校囿于自身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服务实力,未能形成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互动整合机制,是影响区域化品牌高职建设的主体因素。因此,必须加强自我调适。一是组建由劳动、计划、财政、人事、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校董事会,实行校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区域化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紧密结合体,确立各办学主体在办学活动中的利益原则和行为准则,共同参与重大办学决策和管理,引导和发挥市场在办学行为方面的积极调节作用,确保办学经费的有效投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办学水平的宏观监控力度,切实提高办学主体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二是学校自身应明确办学服务面向及特色定位,切实了解与研究区域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模式的目标、结构与功能,以办学特色的凝炼与彰显为内生机制,注重在特定的教育层次结构与办学类型上,通过卓越的办学理念、优质的教育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等,发挥出区域化办学的最大系统功能,凝聚处于核心地位的竞争能力,体现异质性创造价值和品牌优势。

(转载于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w.tech.net.cn)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长效机制探讨/ 杨涛  罗必良//“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4.145~148

新农村战略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选择/ 叶安珊//“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4.138~141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陈群元  宋玉祥//“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4.142~144,162

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投入意愿分析 /叶敬忠安苗//“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4.148~154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 陈华//教育与职业(京),2007.15.174~175

新农村建设中要更好地发挥财政作用/ 孟景伟   岳树民//求是(京),2007. 11.33~34

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土地管理/ 黄国清//经济师(太原),2007.6.219~220

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探究——兼论中国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毛新雅//经济问题探索(昆明),2007.6.4~9

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 李戎戎//经济问题探索(昆明),2007.6.187~19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实现对“三农”的社会保护/ 张大勇   左停//“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35~3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袁维海//“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50~54

农业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基于未参与农业循环经济个体行为分析/ 王延安  杨锦秀//“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95~98  

从“乡政村治”到“县政乡治”——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模式再探讨/ 杜力夫  魏登峰//“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53~156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前景广阔/ 周剑初//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74

浙江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浙江省江山市“三农”问题调查报告/张小玲//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77~179

新农村建设重点完善“六大机制”/ 徐建明//“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90,160

 

农业经济

我国政府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责任与对策/ 李德志//“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40~45

人力资本与我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 万广华   张藕香//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5.13~18

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张艳华  李秉龙//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5.19~25

诱发农村土地冲突的土地法规缺陷探析/ 李红波   谭术魁  彭开丽//“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38~143

农村土地的社会功能及其补偿依据/ 李国建//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5.96~98

不同目标下耕地流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胡瑞卿   张岳恒//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5.99~106

一个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案例分析/ 郁鹏  李金凤//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5.107~108

中国农业政策实施效果实证研究/ 宗义湘张悦玲  李先德//经济问题探索(昆明),2007.6.1~3

走出与回归:对当前农村研究的几点评论/ 申端峰//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07.2.169~174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构想——构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陈宝兰//“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46~49

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彭代彦 吴宝新//“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12~113

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建设/ 袁维海//“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55~59

取消农业税条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睢党臣   王征兵//“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75~79

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丁俊发//“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04~106

市场风险:中国农民的切肤之痛/ 李成贵//“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11

论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外延/ 张新光//“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14~117

我国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郝志中//“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18~120

我国农村就业转移的困境及出路/ 师连枝//“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28~132

走向集约化:加快发展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李炳炎//“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44~148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刘惠兰  刘慧//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49~15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57~160

标准化之路越走越宽——我国农业标准化实施综述/ 孙鲁威//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9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督与激励/ 刘桂良王善平//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5.196

 

      经济管理

2006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 卫兴华  孙咏梅//新华文摘(京),2007.11.42~47

中国经济学:机遇和挑战/ 林毅夫//新华文摘(京),2007.11.29~31

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专题讨论)/ 方竹兰   罗润东   汪洪涛//学术月刊(上海),2007.4.74~81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专题讨论)/ 符钢战  伏玉林  马蔡琛//学术月刊(上海),2007.1.66~78

制度经济学中六个基本理论问题新解/ 黄少安//学术月刊(上海),2007.1.79~83

宏观金融风险分析最新进展/ 叶永刚  宋凌峰//经济学动态(京),2007.5.75~78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新进展/陈璋   张晓娣//经济学动态(京),2007.5.83~88

和谐社会目标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模式与总体设计/ 陈建华//经济学动态(京),2007.5.64~67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曹秋菊  苏艳//经济学动态(京),2007.5.68~71

未来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杨吉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京),2007.1.100~106

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发展的进一步讨论/ 谭劲松//新华文摘(京),2007.11.128~131

                                                                                                                                                              

      市场营销

从传统文化看中国式营销/ 林畅淳//市场营销(京),2007.6.12~13

错位竞争:中小企业营销制胜方略/ 曾朝晖//市场营销(京),2007.6.29~30

宝洁公司的营销与广告策略/ 李玉进  曹颖//市场营销(京),2007.6.31~33

向苹果CEO学营销/ 左前锋//市场营销(京),2007.6.56~58

红牛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陈志华//市场营销案例(呼和浩特),2007.5.31~33

平板电视的高端策划/ 刘雄孝//市场营销案例(呼和浩特),2007.5.33~36

销售员如何准备拜访客户/ 郭子嘉//市场营销案例(呼和浩特),2007.5.48~49

做好终端销售/ 秦国伟//市场营销案例(呼和浩特),2007.5.12~13

条例后时代的特许经营品牌营销/ 文志宏//成功营销(京),2007.5.14~15

Nike数字时代变身/ 沈凌//成功营销(京),2007.5.22~23

本土品牌传播亟需四大转型/ 秦晔//成功营销(京),2007.5.70~71

被误读的中国银联/ 周颖  张宏//成功营销(京),2007.5.92~93

低成本营销的几个有效手段/ 李希//现代营销(长春),2007.6.15

多功能产品营销定位的几个方法/ 陈海涛//现代营销(长春),2007.6.28~29

 

      国际贸易

从“多哈回合”中止看多边贸易体制的危机/ 邓炜//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5.9~14

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李雨时//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5.15~17

如何扭转“贸易大国”和“定价小国”并存的被动局面/ 陈昊  赵春明//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5.18~19

世界经济态势及我国外经贸发展对策/ 陆燕//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5.27~31

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龚晓莺//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5.35~39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一个实证分析/ 王英  刘思峰//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5.40~41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其竞争力/ 余道先  刘海云//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5.63~69

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王立和 王国聘//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5.70~75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中的“次优”问题及其政策解析/ 蔡荣生  //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5.76~79

我国对外贸易和谐发展的战略调整/ 吴汉嵩//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5.92~93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陈爱国//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京),2007.5.53~58

支付环境与网上虚拟货币产生原因分析/ 田海山   张宽海//电子商务(京),2007.6.38~42

对搜索引擎作弊现象的分析/ 席志刚 陶洋//电子商务),2007.6.43~45

网络对顾客价值优化的影响研究/ 刘策//电子商务(京),2007.6.46~52

电子商务营销理念与电子商务建设/ 陈京民  胡辉//电子商务(京),2007.6.53~56

电子商务关口站中的数字证书体系设计/ 包海山//电子商务(京),2007.6.57~60

流媒体技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应用/ 侯德林//电子商务(京),2007.6.61~65

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虚拟货币研究/ 王海龙//电子商务),2007.6.71~74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帅青红//电子商务(京),2007.5.75~80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体系建设初探/ 史勤波//电子商务(京),2007.5.80~83                                                                                       

政府信息公开下现行文件的服务定位/ 贺军//中国信息界(京),2007.9.30~33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2000-2004/范华   于凤程   卢丽娜//中国信息界(京),2007.9.34~38

 

      金融证券保险

中国农村金融现状调查及其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课题组//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5.119~129

农村金融超市的建构及其与农户经营选择的博弈分析/ 胡洪斌   于干千//经济问题探索(昆明)2007.6.178~182

商业银行股票定价研究/ 孙健  葛从锋//农村金融研究(京),2007.5.35~38

商业汇票银行承兑业务收益与风险比较分析/ 王钢   张建芬  胡红兵//农村金融研究(京),2007.5.51~5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基于内控制度的分析/ 郭沛  冯力//农村金融研究(京)2007.5.54~55

实施数字化管理  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高峰   李强//农村金融研究(京)2007.5.59~60

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发展新趋势及策略/ 陈顺殷//农村金融研究(京)2007.5.9~15

新型公司金融服务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郭亮  赵艳//农村金融研究(京)2007.5.24~26

民间私募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初探/ 卢慧//投资与证券(京)2007.6.38~43

股指期货对我国股市的深远影响/ 夏炯  陈仁波//经济师(京),2007.6.220~221

股指期货面临的两大瓶颈及解决办法/ 刘忠会//投资与证券(京)2007.6.18~23

对股指期货最后结算价格计算规则的研究/ 王莹   余庆生//投资与证券(京)2007.6.24~28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会员制研究/ 王性玉 王彦奇//投资与证券(京)2007.6.51~54

中国商品期货期权定价及实证研究/ 王学勤  刘菁  王静//投资与证券(京)2007.6.55~66

我国金融期货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研究室课题组//农村金融研究(京),2007.5.30~34

我国推进资产证券化的障碍分析/ 郭翠荣//经济师(太原)2007.6.222~22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分析——单因素整体绩效评估模型的应用/ 王超//中国对外贸易(京),2007.6.86~88

社会保障基金国内实业投资的风险研究/毛燕玲   肖教燎   傅春//投资与证券(京)2007.6.11~13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发展与完善/ 张君中//现代商业银行导刊(京)2007.5.48~51

 

      财务与会计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 刘玉廷//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6.4~8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比率分析的影响/ 李琳//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6.50~51

商誉会计新变化及其影响/ 张奇峰   张 维宾   秦成怡//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6.9~11

我国新旧审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 曹建新  杨梅//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6.23~25

现金流量折现法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夏鹏  伍李明  李畅//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6.26~29

资产减值转回的比较分析/ 李颖  王尤贵//中国农业会计(京),2007.5.31~32

基于公司财务治理下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徐潮进   王金源//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6.55~58

后续审计实践难点探析/ 徐亮//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6.67~69

Excel在资产组减值测试中的应用/ 陈朝春//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6.72~73

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影响/ 蔡元萍//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6.74~76

网络会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刘红霞  杨涛//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7.6.45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及资源优化/ 王大勇  李根旺//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7.6.46~47

谈谈高级会计师考试的特点与技巧/ 刘清军//中国农业会计(京),2007.5.34~36

 

      文秘与法律

意见文种发展变化的新动向/ 刘心爽//应用写作(长春),2007.5.12~13

党政机关公务接待方案写作探析/ 罗兴斌//应用写作(长春),2007.5.16~17

秘书教学中的就业指导/ 刘艳玲//秘书(上海),2007.5.13~14,18

博客与高师写作教学/ 胡敏//阅读与写作(南宁),2007.6.41~42

我国行政诉讼中建立调解制度的实践需要及理论可行性分析/ 陈立风//法学杂志(京),2007.3.90~93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思考/ 钟铭佑  唐宏飞//投资与证券(京)2007.6.109~110

企业集团汇总纳税的法律解析/ 张守文//法学(上海),2007.5.39~47

独立保函转让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詹朋朋//法学(上海),2007.5.70~77

土地征收中集体土地权利研究/ 刘道远  谭奕和//法学杂志(京),2007.3.119~121

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制度缺失——中国联通租赁费收益计划方案评析/ 李敏//法学杂志(京),2007.3.122~124

网络电信服务中消费者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刘远景//法学杂志(京),2007.3.135~137

平等保护原则和私人物权制度检讨/ 高富平//法学(上海),2007.5.28~38

“物权:大陆法系的历史经验、现代发展和制度比较”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张礼洪  张纯纯/法学(上海),2007.5.156~160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解释中的运用/ 刘瑛/法学(上海),2007.5.78~84

《劳动合同法(草案)》三审稿立法技术的缺陷和弥补/ 钱叶芳/法学(上海),2007.5.105~112

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 张卫平//法学(上海),2007.5.18~27

侦察权与检察权、审判权关系解析/ 周欣//法学杂志(京),2007.3.87~89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评估/ 董华//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3.2~6

我国高职高专评估工作亟待改进/ 杨晓江吴立平//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 3.7~11

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任君庆//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3.12~16

以大学为龙头构建“三农”职教连锁模式/ 赵延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5.16~17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 马建富//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3.40~45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研究/ 谭界忠//教育与职业(京),2007.15.17~19

全面解读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六种关系/ 唐先文//教育与职业(京),2007.15.46~47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误区及对策/ 王美姣   王卫平//教育与职业(京),2007.15.48~49

建设开放实训中心的原则与措施/ 鲍贤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5.48~49

企业如何配合校方加强实训管理/ 冯湛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5.44~45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探索/ 杜月菊//教育与职业(京),2007.15.114~115

多途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赖晓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5.24~25

高职物流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姚长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5.46~47,62

校企合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 曹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6.23~24

在高职教学中引入WebQuest教学模式的思考/ 杨从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6.43~44,46

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黄盛兰   霍丽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17.60~61

 

      计算机科学

IT技能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桂英//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6.9~12

Linux环境下的计算机取证工具介绍/ 殷联甫//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6.93~95

XBRL在中国证券行业的应用与推广/ 邹胜   苏梅   苗咏   张兴东   秦宁//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6.110~115

Java类文件保护方法综述/ 鲍福良   彭俊艳   方志刚//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6.124~126102

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图形图像存储策略分析/ 耿文兰//计算机与网络(京),2007.10.56~58

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十大优化技巧/ 高文//计算机与网络(京),2007.10.17~18

网上银行交易风险及防范措施/ 詹德新 龚麟   杨碧天//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7.6.68~70

校园网络防火墙的应用分析/ 邓拥军  任爱风   陈国华//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7.6.71~73

ECDSA在移动电子商务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王耀斌   李海峰   左为平//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7.6.83~85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文章选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学习出版社,2007.2

 

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风险管理探析(4版)

李航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

周建松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

 

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3

 

一生中要掌握的50个人生法则

董志龙          编著

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1

 

做人的经济学:用经济学的道理揭示做人成功与失败的根源

景仲生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1

 

实用社交礼貌礼仪教程

刘金同   陈永顺     田桂芹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大学生交际口语

徐卫卫          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李兰英     徐俊    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

 

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技术与实践

陈宇        主编

海洋出版社,2006.10

 

职业、就业与职业道德

杨长荣           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3

 

职业选择与事业导航:职业生涯规划技术

罗双平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秘书职业概论

金常德          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高级文秘及办公自动化教程

杨清学    赵克林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

李建平                   

人民出版社,2007.3

 

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2007

戴建中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中国首都城乡发展报告2007

黄序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北京现代都市生态农村发展战略与模式

张军连      吴文良    等著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12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循环经济战略

吴季松                   

新华出版社,2006.5

 

产业循环经济

孟赤兵          主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1

 

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王静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

                                                                                                                                                                                                                                                                                                                                                                                                                                                           

厉以宁论民营经济

厉以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中国经济新问题十六讲

东方讲坛办公室         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2

 

计量经济学

庞皓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1

 

统计学原理

宋建萍         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安全

闫翠青          

华龄出版社,2006.9

 

区域经济学通论

聂华林     王成勇    编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

 

知识经济发展理论:科技教育经济协同发展机理与实证分析

李忠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管理心理学(2版)

殷智红    叶敏       编著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2

 

现代管理学教程

阮可     刘东霞     朱权   主编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9

 

管理学实训教程

陈世艳         徐银富     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8

 

管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

杨月江   修桂华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基础会计习题与实训

刘国凡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3

 

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用友ERP—U8  8.61版

王新玲      汪刚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

陈旭      毛华扬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

 

小企业财务软件实务操作.金蝶篇

顾杰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3

 

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教程

王新玲     房琳琳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Excel财务管理

徐艳       周静    主编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1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案例研究

王咏梅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

符海菁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2

 

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2006

张维迎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和谐社会构建与法治国家建设:2005年全国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选

徐显明        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0

 

社会信用法律制度

丁邦开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8

 

电子商务师技能辅导教程

倪红耀       张维强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刘克强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4

 

常用工具软件简明教程

郑岩峰     陈笑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Java程序设计标准教程

胡剑锋     盛鸿宇       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四)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是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网上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内容以理工类文献和科技信息为主,也有一部分经济、金融、社会、人文以及生活实用信息。收录对象包括期刊、会议、文献、书目、题录、报告、论文、标准、专利、连续出版物和工具书等。数据库资源有科技文献、科技名人、政策法规、中外标准、成果专利、台湾系列库、商务与贸易、公共信息八大类,共110多个数据库,记录总数达1300多万条。整个数据资源系统分为商务信息、科技信息、数字化期刊、学位论文和学术会议五个子系统,其中的数字化期刊子系统收集了理、工、农、医、人文等5大类多个类目的期刊全文。

用户在校园网内可以免费检索、浏览和下载该系统中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数据资源。阅读数字化期刊中的PDF格式全文需从网上期刊的目次页中下载Acrobat Reader阅读软件,安装在本地机上。

网络访问地址:http://202.204.214.108:85/